發稿單位:客委會
發稿日期:112年02月25日 17:25
臺灣的人權運動者陳欽生先生,生於1949年2月27日,為馬來西亞客籍華人。他出生前兩年,台灣才剛發生震驚社會的二二八事件,誰也沒料到後來他到成大求學,竟遭誣陷入獄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。如今已在臺落地生根的他,於景美人權園區擔任志工,替捍衛民主與人權奔走。於二二八前,臺南市客委會將介紹他協拍的「在遠方的島嶼,做著故鄉的夢」短片,向大家分享他的故事。
1967年,年僅18歲的陳欽生,原計畫到英國留學,因一句話承諾朋友的邀約而抵臺求學,讓他踏上了臺灣這塊土地。但1970年美國新聞處發生爆炸案,調查局人員騙他到臺北認罪並嚴刑逼供,並誘導他抄寫自白書,稱寫好就會送他回成大讀書,結果他不但沒有回成大,反而被送到綠島開始12年的冤獄苦日。他當時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爆炸案,「又該怎麼承認呢?」他表示。
在陳欽生漫漫長的獄中歲月裡,曾發生過這段故事。某天獄卒告訴他,「陳某某,有人來看你」。他心想,身在臺灣無親無故,不可能有人會來探望,一定是搞錯了,結果一看,眼前這位既熟悉但又陌生的老太太,竟是他的老母親。母親用客家話問他「兒子,你好嗎?」,他回「好,我是冤枉的。」,一旁隨即傳來「不可以講客家話」的警語,隨後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就沒有再對話。他難過地回憶說到,若當下有地洞,他「好想鑽到洞底下去」,因為自覺有愧他的老母親。
1983年重新擁抱自由空氣的陳欽生,那時他已33歲,人生空白的12年,且在出獄後吃足了苦頭。期間多靠著友人幫助,才讓生活步入軌道。後來也與臺灣人結婚,用自己的方式留在臺灣生活。
談及對臺南的印象,陳欽生表示臺南人很親切、很友善。他說自己初到臺灣,先是到臺北讀一年的中文,隨後3年多才到臺南攻讀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。他記得學生時代沒錢買水果吃,所以會跟同學到小東路,撿拾路上爛香蕉回去。曾有蕉農見狀,主動送他們品質較好的香蕉。但令他不解的是,這位蕉農的口音疑為客家人,他欲詢問但對方卻回答「不要問,拿回去吃就是!」。這使他認為,在那年代下,在臺灣講客語似乎是被看不起的事情。
其實如何看待自身的客家認同,陳欽生有一套自己的觀點,如他所述: 「客家人的『客』,就是到處去作客,在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,用自己的方式維持生活、維持文化、過想過的生活」。所以當人問起為什麼願意留在臺灣呢?他回答:「臺灣人對我真的很不錯、大家都很善良。我在這邊得到的,比所失去的多得多。」。他認為自己負有使命,要讓更多人知道,「守護民主自由,才能讓後代子子孫孫在臺灣這塊土地上,快樂地過他們該有的人生!」。
「在遠方的島嶼,做著故鄉的夢」影片連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8tQUBTleKE